日前,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等7個方面,精準提出47個亟待思考與破解的重大問題,為安徽在新時代的發展錨定了方向、明確了路徑。作為安徽的“北大門”,近年來,宿州立足資源稟賦,破解發展瓶頸,以創新驅動作為破局關鍵,奮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將發展的“關鍵變量”轉化為跨越趕超的“最大增量”。
宿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匯,是黃淮海大豆及糧食主產區,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作為皖北重要成員,我市經濟總量與增速在省內仍有提升空間。因此,我市更需要將創新視為跨越發展鴻溝、實現動能轉換的唯一選擇和核心引擎。

方向既定,路徑是關鍵。宿州將解題的關鍵落在“如何創新”的實踐探索上,其路徑清晰呈現為三大支柱:構建高能級平臺、激活企業主體動能、深化開放協同創新。
在筑強創新平臺“硬支撐”方面,宿州深諳平臺是匯聚要素、承載創新的核心載體。瞄準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宿州舉全力推進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建設,將農業大市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
同時,宿州積極出臺政策支持建設研發機構、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等高能級平臺,最高給予1000萬元資助。通過修訂完善市級創新平臺管理體制,著力打造“通濟”科技創新品牌,形成了功能互補、梯度銜接的平臺體系。目前一批高能級平臺相繼落地運營,為產業創新提供堅實底座。
此外,在孵化培育環節,宿州實施初創小微企業孵化行動,精準招引建設專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初步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的完整鏈條,現擁有國家級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省級眾創空間21家,備案科技服務機構26家。
而在激活企業創新“源動力”方面,宿州聚焦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關鍵作用,通過政策升級和服務優化全力激發其活力。上半年,全市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91.6億元,同比增長112.2%;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42.1億元,同比增長190.6%,成為企業創新活力迸發的重要印證。

另外,在深化協同創新“聚合力”方面,宿州以開放姿態搭建“內外聯動網絡”。圍繞“打造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精準錨定方向,高頻次對接滬蘇浙。今年以來,市領導帶隊赴杭州考察對接5次,帶動市直部門、縣區園區對接互訪100余次。上半年,滬蘇浙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達173個,實際到位資金251億元,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另一重點,通過多措并舉,宿州成功引育人才團隊76個、核心成員531名,其中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7個,為創新匯聚了磅礴的人才力量。
宿州還將保障創新的著力點放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優化創新生態上。我市出臺方案,多部門協同激勵企業申請關鍵技術及核心專利,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培育高價值專利、加速成果轉化以賦能產業升級。同時在科技金融擔保、引導基金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多元化金融供給體系,為科創企業攀登技術高峰提供堅實后盾。
眼下,宿州又對標滬蘇浙,實施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行動,印發實施提升舉措,推動市管各園區赴杭州結對城區學習營商環境先進經驗。僅在上半年,宿州辦理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815件,提升服務效能,讓創新主體安心發展。
可以看見,在安徽省錨定科技創新前沿、發出47個“創新之問”的時代號召下,宿州的作答,是立足市情、面向未來的務實回應。從破除思想藩籬的戰略覺醒,到構建平臺、激活主體、深化協同的立體行動,再到改革破壁、優化生態的堅實保障,宿州正努力將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全媒體記者:楊雪晴 王安茹
新媒體編輯:陳影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