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等7個方面,精準提出47個亟待思考與破解的重大問題,為安徽在新時代的發展錨定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省委“47問”,字字關乎安徽未來。在事關全局的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考題前,安徽宿州——這座皖北城市正以高度的戰略自覺和務實行動給出回應。
立足資源稟賦,破解發展瓶頸,宿州的選擇清晰而堅定:以創新驅動作為破局關鍵,奮力培育新質生產力,將發展的“關鍵變量”轉化為跨越趕超的“最大增量”。

宿州新汴河景區。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為何創新?
破“條件論”束縛,求解高質量發展必答題
發展出題目,創新做文章。對宿州而言,“為何創新”絕非選擇題,而是關乎現實突圍與長遠未來的生存之問、發展之問,是破解現實困境、贏得長遠發展的唯一通途。
審視自身,宿州的發展坐標清晰: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匯,是黃淮海大豆及糧食主產區,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之一。然而,挑戰同樣擺在眼前:作為皖北重要成員,其經濟總量與增速在省內仍有提升空間。
在此背景下,傳統的路徑依賴難以為繼,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區域競爭的加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都迫切呼喚新動能。

宿州市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智能灌溉機進行噴灌作業。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宿州市委書記楊軍一語破的:必須破除“條件論”畏難、“猶豫論”觀望、“速成論”浮躁。
這意味著,不能囿于資源稟賦的“短板”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寄望于短期速成的“捷徑”,更需要在認清現實的基礎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將創新視為跨越發展鴻溝、實現動能轉換的唯一選擇和核心引擎。
這,亦是宿州作答“47問”的戰略自覺。
如何創新?
筑平臺、強主體、深協同,構建創新驅動“四梁八柱”
方向既定,路徑是關鍵。明確了“為何創新”,宿州將解題的關鍵落在“如何創新”的實踐探索上,其路徑清晰呈現為三大支柱:構建高能級平臺、激活企業主體動能、深化開放協同創新。
在筑強創新平臺“硬支撐”方面,宿州深諳平臺是匯聚要素、承載創新的核心載體。

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瞄準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宿州舉全力推進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建設,這不僅是農業科技的研發中心,更是致力于形成“平臺聚資源、資源促創新、創新興產業”的區域農業創新生態,將農業大市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的戰略高地。
成效已顯,如“大豆振興協同創新工程”在揭榜掛帥機制下,由南京農業大學牽頭,核心示范區畝產突破264公斤,高產地塊在國家級競賽中達到323.8公斤,位居全國第二、安徽第一。
同時,宿州積極出臺政策支持建設研發機構、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等高能級平臺,最高給予1000萬元資助。通過修訂完善市級創新平臺管理體制,著力打造“通濟”科技創新品牌,形成了功能互補、梯度銜接的平臺體系。
目前,南京農業大學宿州現代農業研究院、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宿州基地、皖北首個大豆生物育種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平臺相繼落地運營,為產業創新提供堅實底座。
此外,在孵化培育環節,宿州實施初創小微企業孵化行動,精準招引建設專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并對國家級、省級、市級孵化器分別給予50萬至15萬元獎勵,初步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的完整鏈條,現擁有國家級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家、省級眾創空間21家,備案科技服務機構26家。

安徽海尚變頻技術有限公司工人在車間忙碌。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而在激活企業創新“源動力”方面,宿州聚焦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關鍵作用,通過政策升級和服務優化全力激發其活力。
其中,宿州市精心推出的科技創新“政策升級包”,旨在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其創新點在于采用“股權+獎勵”雙激勵模式,對市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最高給予300萬元股權支持,對新獲批的省級院士工作站最高獎勵50萬元。
這些舉措顯著激發了企業創新動能,上半年技術交易數據亮眼:全市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91.6億元,同比增長112.2%;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42.1億元,同比增長190.6%,成為企業創新活力迸發的重要印證。
另外,在深化協同創新“聚合力”方面,宿州深知創新不能閉門造車,以開放姿態搭建“內外聯動網絡”。圍繞“打造蘇魯豫省際毗鄰區域新興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精準錨定方向,高頻次對接滬蘇浙。
今年以來,市領導帶隊赴杭州考察對接5次,帶動市直部門、縣區園區對接互訪100余次,充分發揮“頭雁效應”。上半年,滬蘇浙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達173個,實際到位資金251億元,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南京農業大學學生在擺放大豆穩定轉化材料。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另一重點,宿州與南京農業大學、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等簽訂合作協議,支持新熙盟、天富環保等企業與中國農業大學、廈門大學、安徽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支持南京農業大學宿州研究院依托“科技小院”開展專碩教學,推動企業聯合培養專碩人才。
通過多措并舉,宿州成功引育人才團隊76個、核心成員531名,其中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7個,為創新匯聚了磅礴的人才力量。
如何保障?
改革破壁、生態筑基,厚植創新“熱帶雨林”
創新的種子能否破土、開花、結果,關鍵在于土壤和環境,宿州還將保障創新的著力點放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優化創新生態上。
在優化創新治理體系方面,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宿州市高價值發明專利提升行動方案》,多部門協同激勵企業申請關鍵技術及核心專利,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培育高價值專利、加速成果轉化以賦能產業升級。
其中,宿州以系統思維強化財政、稅收、知識產權等政策的協同聯動,精心搭建“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
當然,生態也是涵養創新活力的肥沃土壤。宿州致力于營造崇尚創新、鼓勵探索的良好氛圍,通過引育并舉,匯聚了76個人才團隊和531名核心成員,為創新提供核心支撐;同時在科技金融擔保、引導基金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多元化金融供給體系,為科創企業攀登技術高峰提供堅實后盾。

宿州市農科院專家吳蘭云在研究小麥育種。宿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眼下,宿州又對標滬蘇浙,實施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行動,印發實施《創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舉措(2025版)》,推動市管各園區赴杭州結對城區學習營商環境先進經驗。
僅僅在上半年,宿州辦理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815件,提升服務效能,讓創新主體安心發展。
可以看見,在安徽省錨定科技創新前沿、發出47個“創新之問”的時代號召下,宿州的作答,是立足市情、面向未來的務實回應。
從破除思想藩籬的戰略覺醒,到構建平臺、激活主體、深化協同的立體行動,再到改革破壁、優化生態的堅實保障,宿州正努力將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當然,這份答卷仍在書寫。未來,立足企業創新主陣地、拓展外部合作新空間、厚植營商環境優生態,多維度、全方位激活創新引擎,宿州將繼續以問題導向、系統思維和實踐探索回應省委關切、謀求自身突破,以一域之精彩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勁“宿州動能”、貢獻硬核“宿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