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8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了《安徽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條例草案立足我省實際,總結經驗做法,堅持問題導向,就明確政府及有關部門職責、支持綠色種植加工、推進茶葉品牌建設、強化要素支撐保障、加強茶文化傳承宣傳、細化服務管理舉措等作出規定。
我省茶葉資源豐富,擁有上百種名優茶品。2024年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320萬畝,干毛茶產量18.1萬噸、產值239億元,茶葉出口2.5億美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900億元。不過,我省茶產業也存在短板弱項,如生產加工標準化程度不高、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不足、茶產業鏈不夠完善、要素保障仍有欠缺等,有必要通過制定條例解決現實問題,增強制度供給實效性。
提升茶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對此,條例草案著眼加強茶全產業鏈建設,在生產環節,明確以建設生態化、標準化、宜機化茶園為重點,加強茶樹種質資源保護,鼓勵開展社會化專業服務,支持茶葉生產經營者參與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在加工環節,提出以打造現代加工體系為重點,支持初制茶廠改造和加工環境整治,支持茶葉精深加工產品開發,打造茶產業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在流通環節,規定以構建商貿流通網絡為重點,科學布局茶葉區域交易中心,鼓勵發展直供銷售、會員定制、門店體驗等新業態,持續拓展營銷渠道。
品牌建設是制約我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條例草案明確,加強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制定完善品牌管理規范,引導地理分布相鄰、工藝品質相近、人文歷史相通的茶葉品牌整合壯大。將徽茶作為進一步擴大農業開放的“金字招牌”,支持茶葉生產經營者參加國內外涉茶展銷活動,推介我省茶產品、茶品牌、茶文化,提升消費者認可度和信賴度。
在加強茶文化宣傳推廣方面,條例草案規定,省及茶葉產區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門應當對茶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利用,挖掘茶文化豐富內涵,傳承茶藝、茶理、茶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茶文化故事,促進茶文化傳承和傳播。同時,支持茶葉產區打造茶旅精品線路、精品園區、特色小鎮,開發茶旅融合新業態。(記者 范孝東)






